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
衛星城燕郊人口密度超京兩倍 高新產業遇掣肘
燕郊,地處北京天安門以東30公裡,隸屬河北省三河市。燕郊自古為京東重鎮,素有"天子腳下,禦駕行宮"之美稱。今天,作為北京的衛星城,燕郊更多的時候卻是因"睡城"而為大傢所熟知。
實際上,早在1999年,燕郊便被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0年又被批準為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但遺憾的是,燕郊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績被蓬勃發展的房地產業搶去瞭風頭,受配套建設、技術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約,過去20多年來,燕郊未能真正發揮其高新區、衛星城的功能。
8月初,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辦公室的消息傳出,意味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燕郊能否搭上這列快車?協同發展總體規劃將會給燕郊帶來怎樣的影響?
1999年,燕郊被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燕郊升級為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燕郊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曾表示,燕郊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和高端服務業新城",並力爭在未來20年內達到與中關村齊名。
如今,距離該目標提出已有數年。但近年來,燕郊的房地產業野蠻生長,高新產業卻遭遇配套建設、技術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約,發展相對緩慢。
8月初,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消息傳來,燕郊官方和民間都受到振奮。燕郊政府部門認為,雖然燕郊已經基本具備瞭承接北京高端技術產業的載體,但卻沒有足夠的魅力吸引產業發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如今這一問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環境下將得到解決。
更重要的是,燕郊期待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能夠打破河北和北京之間的行政藩籬,推動燕郊成為真正的"高新區"與"衛星城"。
高新產業被地產搶風頭
作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燕郊並不是沒有高新技術產業,隻不過其房地產增長太快,搶盡瞭其他產業的風頭。
公開資料顯示,燕郊、通州、順義等北京東郊衛星城的發展機遇,來自於2005年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其中對於城市格局"兩軸、兩帶、多中心"的設計,以及以通州、順義、亦莊為代表的"東部發展帶"和建設通州綜合服務中心的規劃,向公眾和投資者釋放出北京要"向東發展"的信號。
隨後的幾年裡,燕郊和燕郊的房地產市場一起快速膨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燕郊的人口從1992年建區之初的2.3萬人,激增至目前的65萬人;財政收入從199銀行貸款試算2年的5000萬元增至2013年底的67.48億元。按照三河市市委書記張金波的說法,燕郊開發區成立22年來,在全市1/12的土地上創造瞭超過60%的經濟總量,成就瞭"燕郊式成長"。
實際上,燕郊除瞭作為北京區劃外的衛星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它是繼江蘇昆山之後第二個由縣級市管轄的 "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發區最初的遠期規劃占地面積為80平方公裡 (目前建成區大約50平方公裡),未來形成"西有中關村,東有燕郊城"的兩大科技城並立之勢。
根據三河市委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2013年,燕郊高新區工業總產值388.98億元,同比增長10%;工業增加值148億元,同比增長18%。"燕郊為三河市貢獻瞭近七成的工業產值。"一位三河市委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燕郊的確疏解瞭一部分北京人口的居住壓力,但並不是隻有房地產業,除瞭房地產,燕郊還有諸如電子信息、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講,燕郊並不是一座"睡城"。
值得註意的是,在燕郊的所有產業類別中,傳統產業占比並不高。"你在燕郊不會看到鋼鐵和化工產業,因為這些高耗能的制造業在規劃之初就被拒之門外瞭。"上述三河市委人士說,首鋼搬遷的時候也考慮過燕郊,但被拒絕瞭。
實際上,燕郊在1999年從經濟技術開發區變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時候,其產業發展就開始集中到以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為主的高新技術領域。作為這裡歷史最悠久的IT制造企業,漢王制造有限公司在1998年入駐燕郊,隨後通訊巨頭中興也以高科技企業身份入駐。
2009年,隨著一批高端科技園區進入,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引進,燕郊的產業優勢逐漸顯現。一位科技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入駐該園區的106傢企業全都是科技型企業,並且有很多是從中關村搬遷來的。"
據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介紹,2007年初,由燕郊開發區創業中心創建的三河燕郊東湖孵化器有限公司開始運行,孵化器所在的創業大廈為高新技術創業公司提供低廉的租金和輔導,吸引瞭超過200傢中小企業。
不過,從目前燕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看,與固安、大廠等其他很多承接北京工業轉移的河北城市相比,燕郊更多還是分流瞭北京的人口,所謂的產業轉移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轉移仍處於初級階段。由於很多人選擇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的"雙城"生活,燕郊因此被稱作"睡城"。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2016申請,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國際城市的衛星城都曾經歷過睡城、臥城、到新城的進化。
"燕郊的'睡城'性質是一個階段性產物,也是當前北京周邊衛星城在發展初期的必然現象。"在原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看來,一個衛星城首先要形成一定規模的人口集聚能力,在此基礎上才有產業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沒有今天的'睡城'就沒有明天的新城"。
當地一位企業人士認為,在此之前,通州被稱為"睡城",但通州現在正努力摘掉"睡城"的帽子,副中心正在逐漸落地,大型商業和副CBD的規劃已經有瞭起色,今天的通州可能就是未來的燕郊。
一位長期參與燕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招商的人士認為,造成燕郊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套建設、技術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包括互聯網、人才等支撐不瞭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體系。
為此,燕郊正在尋求解決之道。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一位官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下一步,開發區管委會將在配套建設上下功夫,支持企業發展。
對於燕郊的現狀,燕郊管委會副主任白志成公開表示,"現在我們逐漸降低房地產的比重,加大各種產業的引進力度,包括發展三產、休閑、度假,將來南部是健康休閑城,北部是科學城,以產業為主的放在北部,休閑健康放在南部。"
燕郊面臨的另一個尷尬是,原有市政配套難以滿足日新月益的現代化發展速度,由此產生瞭交通、治安、教育、醫療等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現在的燕郊,人口密度已經超過北京的兩倍。由於集聚速度過快,燕郊在承接北京溢出人口紅利的同時,也承接瞭本不該在衛星城存在的"城市病"。
事實上,推動這種發展的根本力量既不是河北的政策傾斜,也並非北京的有意為之,更多一種"無心插柳"的結果。
京津冀效應下定位三大功能
8月初,在"2014崇禮-中國城市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披露瞭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辦公室的消息,組長由副總理張高麗擔任。
這一消息的披露,給燕郊官方、民間均帶來極大振奮。
長期以來,河北省傳出的有關燕郊的各種利好信息,都以北京的辟謠或不回應而收尾。比如,北京與燕郊之間什麼時候修通地鐵?燕郊會不會劃入北京?這些不確定的消息不僅導致燕郊樓市震蕩,也讓燕郊的潛在投資客心裡沒瞭譜。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燕郊政府、企業、居民均認為是極大的政策利好。
實際上,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不斷升溫,三地多次召開相關會議。據公開報道,今年以來,京津冀三地簽署瞭至少十幾項合作協議。
國傢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指出,如果讓京津冀其中一方協調另兩方,說不動;三方出人組成一個協調機構,就成瞭一個"俱樂部",但最後還是誰也說服不瞭誰。如今,有這樣一個跨越地區的國傢級組織來進行協調和規劃,京津冀一體化有望進入實質性的協同發展。張孝德認為,協調小組的建立,釋放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中央對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決心很大。"
作為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項目組長,沈遲深感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必要性。在他看來,"此前最缺的是一個跨越三地的頂層設計",各個地方做規劃,隻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說事,"一個地方的規劃圖,另兩個地方都是空白,這是不行的"。
燕郊及三河市方面顯然也嗅到瞭這一利好。上述三河市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三河市已經開始出資修建道路,與北京東六環對接,以緩解102國道的交通壓力。
一位燕郊開發區管委會科技局人士告訴記者,為瞭吸納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該部門根據廊坊市文件制定瞭一項細則,在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及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政策獎勵,未來新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將有望獲得20萬元的獎勵。此細則目前正在上報等待批復,有望於近期出臺。
另據燕郊創業中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燕郊未來可能還會建設第二個創業大廈,作為小微企業的孵化器。
三河市委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根據燕郊2013~2030年的總體發展規劃,人口規模到2030年達到105萬人,用地規劃108平方公裡。這就意味著,燕郊必須突破目前約50平方公裡范圍,向外圍擴展和延伸。
按照規劃,在主城區之外,燕郊將向南向北各建一個次中心,北部形成以科研教育、商務辦公及創業孵化園為主的產業功能區,南部形成以健康醫療、主題遊樂為主導的健康產業集群,中部則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張金波表示,對環首都縣市區的定位應該包括疏解首都城市功能、承接首都產業轉移、提供綠色生態屏障等三方面。為此,應該圍繞上述三方面功能,對環首都各縣市區土地規劃進行功能調整,特別是對三河而言,應該增加城市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和林地數量。
在被問到燕郊更願意承接北京哪些轉移項目時,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人士表示,按照原定的規劃,燕郊還是不會引進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燕郊距離北京較近,北京市內的一些高污染企業如果搬遷到燕郊,猶如一個污染源從左手倒到右手,對於治理污染、霧霾等作用不大。"
按照上述人士介紹,燕郊將更多地承接戰略新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未來的燕郊,將在高新技術領域、互聯網延伸服務、新型服務項目等方面,特別是一些涉及民生、服務類的保障項目上投入更多精力。"
不過,燕郊方面也表示,燕郊要打造成名副其實的 "高新技術產業經濟開發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人士指出,人才、資金、企業的流動都必須遵從市場規律,由市場來選擇這些要素的最終去向。以燕郊目前的投資環境來看,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
其中,最重要的是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的各種配套設施和配套環境。"燕郊隻有把自身打造完善,才會有企業主動來入駐。"燕郊開發區管委會招商合作局副局長王戎說。
8月30日新浪樂居微信購房季第二季大型看房團10條線路全面發車
新聞來源http://bj.house.sina.com.cn/news/2014-08-26/09222882106.shtml
衛星城燕郊人口密度超京兩倍 高新產業遇掣肘
燕郊,地處北京天安門以東30公裡,隸屬河北省三河市。燕郊自古為京東重鎮,素有"天子腳下,禦駕行宮"之美稱。今天,作為北京的衛星城,燕郊更多的時候卻是因"睡城"而為大傢所熟知。
實際上,早在1999年,燕郊便被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0年又被批準為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但遺憾的是,燕郊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績被蓬勃發展的房地產業搶去瞭風頭,受配套建設、技術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約,過去20多年來,燕郊未能真正發揮其高新區、衛星城的功能。
8月初,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辦公室的消息傳出,意味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燕郊能否搭上這列快車?協同發展總體規劃將會給燕郊帶來怎樣的影響?
1999年,燕郊被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燕郊升級為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燕郊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曾表示,燕郊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和高端服務業新城",並力爭在未來20年內達到與中關村齊名。
如今,距離該目標提出已有數年。但近年來,燕郊的房地產業野蠻生長,高新產業卻遭遇配套建設、技術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約,發展相對緩慢。
8月初,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消息傳來,燕郊官方和民間都受到振奮。燕郊政府部門認為,雖然燕郊已經基本具備瞭承接北京高端技術產業的載體,但卻沒有足夠的魅力吸引產業發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如今這一問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環境下將得到解決。
更重要的是,燕郊期待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能夠打破河北和北京之間的行政藩籬,推動燕郊成為真正的"高新區"與"衛星城"。
高新產業被地產搶風頭
作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燕郊並不是沒有高新技術產業,隻不過其房地產增長太快,搶盡瞭其他產業的風頭。
公開資料顯示,燕郊、通州、順義等北京東郊衛星城的發展機遇,來自於2005年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其中對於城市格局"兩軸、兩帶、多中心"的設計,以及以通州、順義、亦莊為代表的"東部發展帶"和建設通州綜合服務中心的規劃,向公眾和投資者釋放出北京要"向東發展"的信號。
隨後的幾年裡,燕郊和燕郊的房地產市場一起快速膨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燕郊的人口從1992年建區之初的2.3萬人,激增至目前的65萬人;財政收入從199銀行貸款試算2年的5000萬元增至2013年底的67.48億元。按照三河市市委書記張金波的說法,燕郊開發區成立22年來,在全市1/12的土地上創造瞭超過60%的經濟總量,成就瞭"燕郊式成長"。
實際上,燕郊除瞭作為北京區劃外的衛星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它是繼江蘇昆山之後第二個由縣級市管轄的 "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發區最初的遠期規劃占地面積為80平方公裡 (目前建成區大約50平方公裡),未來形成"西有中關村,東有燕郊城"的兩大科技城並立之勢。
根據三河市委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2013年,燕郊高新區工業總產值388.98億元,同比增長10%;工業增加值148億元,同比增長18%。"燕郊為三河市貢獻瞭近七成的工業產值。"一位三河市委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燕郊的確疏解瞭一部分北京人口的居住壓力,但並不是隻有房地產業,除瞭房地產,燕郊還有諸如電子信息、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講,燕郊並不是一座"睡城"。
值得註意的是,在燕郊的所有產業類別中,傳統產業占比並不高。"你在燕郊不會看到鋼鐵和化工產業,因為這些高耗能的制造業在規劃之初就被拒之門外瞭。"上述三河市委人士說,首鋼搬遷的時候也考慮過燕郊,但被拒絕瞭。
實際上,燕郊在1999年從經濟技術開發區變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時候,其產業發展就開始集中到以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為主的高新技術領域。作為這裡歷史最悠久的IT制造企業,漢王制造有限公司在1998年入駐燕郊,隨後通訊巨頭中興也以高科技企業身份入駐。
2009年,隨著一批高端科技園區進入,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引進,燕郊的產業優勢逐漸顯現。一位科技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入駐該園區的106傢企業全都是科技型企業,並且有很多是從中關村搬遷來的。"
據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介紹,2007年初,由燕郊開發區創業中心創建的三河燕郊東湖孵化器有限公司開始運行,孵化器所在的創業大廈為高新技術創業公司提供低廉的租金和輔導,吸引瞭超過200傢中小企業。
不過,從目前燕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看,與固安、大廠等其他很多承接北京工業轉移的河北城市相比,燕郊更多還是分流瞭北京的人口,所謂的產業轉移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轉移仍處於初級階段。由於很多人選擇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的"雙城"生活,燕郊因此被稱作"睡城"。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2016申請,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國際城市的衛星城都曾經歷過睡城、臥城、到新城的進化。
"燕郊的'睡城'性質是一個階段性產物,也是當前北京周邊衛星城在發展初期的必然現象。"在原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看來,一個衛星城首先要形成一定規模的人口集聚能力,在此基礎上才有產業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沒有今天的'睡城'就沒有明天的新城"。
當地一位企業人士認為,在此之前,通州被稱為"睡城",但通州現在正努力摘掉"睡城"的帽子,副中心正在逐漸落地,大型商業和副CBD的規劃已經有瞭起色,今天的通州可能就是未來的燕郊。
一位長期參與燕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招商的人士認為,造成燕郊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套建設、技術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包括互聯網、人才等支撐不瞭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體系。
為此,燕郊正在尋求解決之道。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一位官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下一步,開發區管委會將在配套建設上下功夫,支持企業發展。
對於燕郊的現狀,燕郊管委會副主任白志成公開表示,"現在我們逐漸降低房地產的比重,加大各種產業的引進力度,包括發展三產、休閑、度假,將來南部是健康休閑城,北部是科學城,以產業為主的放在北部,休閑健康放在南部。"
燕郊面臨的另一個尷尬是,原有市政配套難以滿足日新月益的現代化發展速度,由此產生瞭交通、治安、教育、醫療等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現在的燕郊,人口密度已經超過北京的兩倍。由於集聚速度過快,燕郊在承接北京溢出人口紅利的同時,也承接瞭本不該在衛星城存在的"城市病"。
事實上,推動這種發展的根本力量既不是河北的政策傾斜,也並非北京的有意為之,更多一種"無心插柳"的結果。
京津冀效應下定位三大功能
8月初,在"2014崇禮-中國城市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披露瞭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辦公室的消息,組長由副總理張高麗擔任。
這一消息的披露,給燕郊官方、民間均帶來極大振奮。
長期以來,河北省傳出的有關燕郊的各種利好信息,都以北京的辟謠或不回應而收尾。比如,北京與燕郊之間什麼時候修通地鐵?燕郊會不會劃入北京?這些不確定的消息不僅導致燕郊樓市震蕩,也讓燕郊的潛在投資客心裡沒瞭譜。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燕郊政府、企業、居民均認為是極大的政策利好。
實際上,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不斷升溫,三地多次召開相關會議。據公開報道,今年以來,京津冀三地簽署瞭至少十幾項合作協議。
國傢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指出,如果讓京津冀其中一方協調另兩方,說不動;三方出人組成一個協調機構,就成瞭一個"俱樂部",但最後還是誰也說服不瞭誰。如今,有這樣一個跨越地區的國傢級組織來進行協調和規劃,京津冀一體化有望進入實質性的協同發展。張孝德認為,協調小組的建立,釋放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中央對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決心很大。"
作為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項目組長,沈遲深感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必要性。在他看來,"此前最缺的是一個跨越三地的頂層設計",各個地方做規劃,隻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說事,"一個地方的規劃圖,另兩個地方都是空白,這是不行的"。
燕郊及三河市方面顯然也嗅到瞭這一利好。上述三河市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三河市已經開始出資修建道路,與北京東六環對接,以緩解102國道的交通壓力。
一位燕郊開發區管委會科技局人士告訴記者,為瞭吸納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該部門根據廊坊市文件制定瞭一項細則,在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及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政策獎勵,未來新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將有望獲得20萬元的獎勵。此細則目前正在上報等待批復,有望於近期出臺。
另據燕郊創業中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燕郊未來可能還會建設第二個創業大廈,作為小微企業的孵化器。
三河市委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根據燕郊2013~2030年的總體發展規劃,人口規模到2030年達到105萬人,用地規劃108平方公裡。這就意味著,燕郊必須突破目前約50平方公裡范圍,向外圍擴展和延伸。
按照規劃,在主城區之外,燕郊將向南向北各建一個次中心,北部形成以科研教育、商務辦公及創業孵化園為主的產業功能區,南部形成以健康醫療、主題遊樂為主導的健康產業集群,中部則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張金波表示,對環首都縣市區的定位應該包括疏解首都城市功能、承接首都產業轉移、提供綠色生態屏障等三方面。為此,應該圍繞上述三方面功能,對環首都各縣市區土地規劃進行功能調整,特別是對三河而言,應該增加城市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和林地數量。
在被問到燕郊更願意承接北京哪些轉移項目時,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人士表示,按照原定的規劃,燕郊還是不會引進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燕郊距離北京較近,北京市內的一些高污染企業如果搬遷到燕郊,猶如一個污染源從左手倒到右手,對於治理污染、霧霾等作用不大。"
按照上述人士介紹,燕郊將更多地承接戰略新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未來的燕郊,將在高新技術領域、互聯網延伸服務、新型服務項目等方面,特別是一些涉及民生、服務類的保障項目上投入更多精力。"
不過,燕郊方面也表示,燕郊要打造成名副其實的 "高新技術產業經濟開發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燕郊開發區管委會人士指出,人才、資金、企業的流動都必須遵從市場規律,由市場來選擇這些要素的最終去向。以燕郊目前的投資環境來看,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
其中,最重要的是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的各種配套設施和配套環境。"燕郊隻有把自身打造完善,才會有企業主動來入駐。"燕郊開發區管委會招商合作局副局長王戎說。
8月30日新浪樂居微信購房季第二季大型看房團10條線路全面發車
新聞來源http://bj.house.sina.com.cn/news/2014-08-26/09222882106.s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